24小时留学热线 027-87258973
留学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留学新闻

出国留学,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2018-05-20 06:37 作者:admin 浏览:


在开学季来临之前,一些官方机构,如英国大使馆会在很多城市举办留英行前会或者一些留学中介也会办类似的聚会。通常他们都会请一些已经留学回来的人员给留学菜鸟们一些关于衣食住行的经验。其实我自己也有一段很长的血泪史,说出来,哪怕有些小小的贡献也是好的。

2011年9月涉足英伦前我的客观条件是1.当了十年的大学英语老师,既教过专业英语,也教过大学英语,还在托福雅思的培训道路上摸爬滚打了三年;2. 5所学校的申请以及留学生签证材料的准备全部是DIY;3.出发前专门跟所学专业的Director联系,询问可以提前看一些什么样的专业书,可以有利于顺利进入到学习状态,毕竟有十年的光阴没有从事过“当学生”的工作了。之后得到了Director热情的回复,所以六月份拿到签证后我还认真地看了跟专业有关的书籍;4当了十年的大学老师,虽不足以进入高级职称行列,但是豆腐干似的科研论文还是有上6、7篇的,而且还参与过上外教社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5. 本人虽不聪明,胜在意志坚定,总是从事一些自己非常不擅长的事情,比如考试,同时,本人虽然中学时是学渣一枚,但是到了大学已经改过自新,努力向学霸队伍靠近,故学习的独立性还不错,自学能力也OK。有了以上五点充分条件,我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可能不一定做出一顿美食,但是学习上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当爱大的Fresh Week一过,我开始明白什么叫“命运的作弄”,各种学习上的问题接踵而至,为了应付这些问题,顺利毕业,我觉得自己几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甚至在完成学业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PTSD(创伤后遗症)。

问题一:

很多中国学生在备考托福雅思类的语言考试时认为这是出国留学最艰难的一步,而事实上语言考试是最简单的一步,国外的大学基本上是宽进严出,尤其是国外名牌大学的那张薄薄的Degree并不是那么好得的。所以拿到offer的时候真的不要太得意忘形,等你拿到degree喜极而泣时你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一定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顺利地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只能拿到diploma(相当于毕业证),只有学期课程和学位论文都过关了才能拿到degree(学位证),至少英国的硕士是这样的,不像国内的学生同时拿diploma 和degree。

问题二:

英美国家的大学,尤其是罗素集团和常春藤的大学需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才能顺利毕业。类似于什么跟老师撒撒娇,拉拉关系;复制粘贴一下论文;编纂一下实验数据;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考试时抄袭一下;学习不够人品来凑等千奇百怪的想法趁早统统抛弃,那张A4大的学位证书不是拼爹,也不是拼妈,全是靠拼自己老命拼回来的。所以当初我拿到学位证的时候我真的有种冲动要把它用精美的相框框起来,让后像祖宗那般供奉着,不是为了炫耀,只是为了珍惜。后来,得知同事老徐及其鄙视这种做法,我还小庆幸了一下没有这样做。

问题三: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中国的理科生,尤其是985学校毕业的理科生在国外大学还是能够拔尖的。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理科水平还是很高的。但是文科生,尤其是我们这种英语专业出身的,继续在国外学类似于语言学或文学的专业的话就有些吃力。首先,中国大学的英语专业的四年里主要是学习英语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虽然在高年级的时候也会涉猎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文化、二语习得(一般是师范专业)等课程,但是程度相对来说还是较浅,况且在本科学语言学和文学的时候自己也学得不太精通,所以如果选择的是英美国家的传统优势学科的话,首先就必须要更加努力弥补客观上的差距。我宿舍有一个黎巴嫩的女生,她来爱大读书之前就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同声传译者,她的母语是阿拉伯语和法语,她本身从事的是阿语和英语的翻译,所以她的英语水平基本上是母语水平。她所学习的专业是英文的creative writing,创造性写作一般是要从事新闻写作或想从事文学写作的人选择的专业。她告诉我她班上一个中国学生都没有。如果真的想选择这类专业那真的是英文功底要相当好。

这时,我想到了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我们专业有一门课叫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这门课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完全不学,而且我之前在大学的研究方向也不是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之类的,所以这门课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我都糊里糊涂的,上课前如果预习得好能听懂80%,预习不好可能只有30%。这门课的第一次课以后我想走一个捷径,我打算先看看中文版的社会语言学,这样在读全英文课本的时候能读得快一点。当我翻开中文版的社会语言学时,里面的案例全是我国少数民族方言的案例,而我们的课本上多采用的是加拿大、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语言的案例。课本开篇提到的最著名的Martha‘s Vineyard的实验在中文版的课本里面连影子都看不见。所以,打消这个捷径的念头后果断地啃起了书本,最后这门课的考试我得了一个distinction。

出国读书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出国留过学的人告诉过我,如果你努力,你的教授一定看得到。因此,诚恳地学习才能有最后丰硕的果实。

问题四:

中英教育体系有非常大的不同。很多人曾经说过,英国的授课式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很水,判断的标准是因为只有一年的学制。我听过这样的言辞无数遍,我也不想简单粗暴地下定义:这种言论是错误的。因为英国的教育教会了我什么叫critical thinking。根据我个人的了解,英国的授课式硕士课程没有像美国的硕士课程那样有类似于introductory courses,比如如何写academic paper和how to think critically。英国的教育者们假定你已经在本科的学习中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至于英国的本科讲不讲这些,没有经历过英式本科的我无从所知。而中国的本科很少有把critical thinking这种思维方式当成一门课来讲,如果硬是要跟一门课扯上关系的话,那么其实就是政治课里面的辩证思维。不过当时在中学和大学学习政治这门课的时候谁会想到辩证思维居然能够那么厉害。

既然中英的教育体制不同,英国的硕士又没有导入式的课程而直接进入专业课,那么期间的差距就需要学习者自己通过更多时间的阅读来弥补。

在我们的专业课程中我觉得最吃力的,也是最有收获的课程是research method。我第一次按照老师的要求看这门课程的书籍所接触到的两个概念就是experiment和comparison。当时我完全是懵的,我不知道experiment跟我要做科研和写论文有什么关系,后来我在写dissertation的时候,我使用的是experiment的methodology我才搞清楚为什么这两个概念很重要。到了第二学期,我们的这门课程是要从哲学观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研究者要用定量或定性的科研方法,这时我更懵了。不过后来遵循老老实实死磕书籍的原则总算dissertation里面的methodology部分没有出错。所以,在国外留学要特别注意,由于体系不同而有差距的地方只能靠自己的勤奋来弥补。

问题五:

在英美国家留学要利用好图书馆。Library可以说是国外大学的心脏。千万不要停留在只借阅图书馆的纸质书籍,一定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在到学校前就有人特别叮嘱我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购买的数据库,下载一些有用的书籍和journal。于是Fresh Week那一周我都在研究如何使用database的问题。而且好的学校之间是可以共享e-books资源的,比如爱大和牛津以及剑桥都有共享的书籍,学会使用后我自己也下载了很多有用的书籍。很多国外的大学在你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还继续保留你免费下载的权限,但是很多学生都不太清楚这一点。越好的大学越会花更多的钱购买这些数据库供师生免费使用。可以说国外大学的核心是图书馆,图书馆的核心是数据库。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其实就是要多看本专业的书籍和最新的journal,然后才能通过思考和实践得出自己的东西。

问题六:

国外的学习体系也不一样,我们那个专业的很多课程分为两个板块,其中一个板块是lecture,另一个板块叫workshop,其实就是分组讨论。一般lecture的部分节奏都很快,有些老师一个小时的课程里能够讲40多张PPT,用中文听都算是强度比较大,更何况是英文。所以一般lecture之前都会给你几篇journal或者让你先预习课本的第几章。每门课都会有这样的作业,同时我们还要完成course paper, 加上阅读速度慢,一般native speakers读五本书的时间我才能读完一本,所以预习的内容往往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样就会导致听课的效率很低,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尤其是学文科的留学生,在实际留学的学习过程中,准确、快速阅读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你的雅思或托福的阅读考了高分这并不能说明你的实际阅读能力就会非常了不起,因为实际学习中阅读的强度和难度肯定超越语言考试。我的建议是,现在就拿起英文原版书开始练习阅读吧!

语言能力的另一个板块写作也是这样的。学文科的同学除了要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必须要过关。就文科而言,一般小的course paper会是2000字,正常的4000字,每个学校的要求可能不一样,最后的dissertation要15000字,但是如果加上你的原始数据的话就会是厚厚的一本书。我记得我在交dissertation的时候,在亲爱的静琳的帮助下我还照了一张我论文厚度的照片。整个硕士的生活就是围绕“先读后写,写了又读,读了再写,写写读读”这16字展开的。按照吴阿姨给我的箴言:“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作家。”

既然写作那么重要,支撑写作水平的基石就是语法了。上一篇文章后,表姐问了我一句:“语法到底重要不?”简直太重要了。我这里有个关于自己的例子。我的语法功底还行,只是有时候在写作中可能有些用词不地道,而且我有一个坏毛病(后来才知道这个就是半灌水响叮当的坏毛病): 喜欢在论文里用长句子,总是喜欢用至少是三个以上的从句套从句的句式。因为虚荣心驱使我想在论文里show off一下:看!作为一个英语非母语者,我的文字游戏玩得多么好,长难句写得多么棒!从我的第一篇course paper 的feedback开始,所有的老师清一色地评价:为什么老是用长句子?最开始我对这样的feedback自动屏蔽,我的理由是:老师们太吹毛求疵了,一个non English native speaker能写出这样的长句子不正说明语言功底很牛吗?故我开始正视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我在写dissertation的阶段了。有一次我和导师interview, 导师指出“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写长句子?”我把心中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她,她跟我说“你的话没错,但是我们写的是科研论文,如果你不能够像母语者那样对长句子有完全的控制力,那么长句子就会影响你论文的逻辑关系,这样极有可能会影响你科研论文的客观性。”我开始才慢慢地明白原来严谨和客观是科研论文的首要条件。于是,我开始把那些长句子分拆成只有一层从句的短句子。后来我导师告诉我,论文的逻辑关系好了很多。语法真的是太重要了,正是有了良好的基本功才会在短句变长句,长句又拆成短句的过程中那么得心应手。

问题七:

我想专门花一个段落来写写关于讨论课。中国的传统课堂是teacher-centred,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笔记。而国外讨论课的板块主要是student-centred,其实有时候lecture的课也会是这样。我觉得最典型的就是我选的那门language testing的课。最开始这门课的organiser打算1小时lecture加2小时workshop,但是这门课最后有100多个人选修,所以我们分成了不同的小组,这门课变成了整整3个小时的workshop。最开始我很怀疑3个小时的讨论会不会变成没有话说,但这门课是我觉得老师们导入和组织得最有效的一门课,有经验的老教师的确不一样,仅仅通过讨论我就获得了很大的信息。上这门课时我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有些不适应。当然,因为语言测试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没有评改试卷或出题的经验的学生可能会感觉这3个小时的课程比较空,不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另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以前在国内学习都是听老师讲,学生会很少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如果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话,学生可能没法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和进行有效的讨论。我发现我们在课堂上的讨论经常都是40分钟都在paraphrase我们要表达的意思,而剩下20分钟才是最有效的,但往往耗时是1小时。而英美本国的学生从小就是这样的课堂训练,如果讨论小组有英美的学生,整个讨论会比较高效,这就是中国和英美学生的不同之处,如果留学生要克服这点,一定要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问题八:

关于论文的写作这点最重要。所有提交的论文必须同过网上提交查相似度。英美国家很重视剽窃问题。这里剽窃的定义是:观点和语言都不能剽窃。而且我还记得很清楚,如果论文中有实验数据,一定不能fabricate data。相传TESOL专业有一女生第一篇course paper就因为抄袭问题被学校开除,不知是真是假。所以千万不能把养成的复制粘贴写论文的坏习惯带到留学生活中,因为网上查询抄袭的数据库范围大得吓死人,一旦有抄袭而且没有引用,不仅用刺眼的颜色标示出来,旁边还有小字表明你这段抄袭来自哪篇journal的哪段,抄袭处真是无所遁形。还有一定要注意的是,引用是允许的,不过中国学生喜欢直接引用,如果文章直接引用的部分多了,论文也得不了高分。最好的方式是把引用的部分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并注明是引用之处,这样改论文的老师才知道你是真正明白了前人写的论文里面的观点,这样就可以拿到高分。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我在求学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出国留学实属不易,漂洋过海,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生活,包容不同的文化,忍受孤寂、白眼甚至是歧视。不过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彩虹才能更加绚烂,涅槃后的凤凰才能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