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国际部IB班的徐抱一同学,从高二起就做了目标明确的课外活动的长期规划。他是一个既热爱社会科学,也能从生活细节中获取灵感的理科男,并且最终圆梦哥伦比亚大学。而他执行自己长期活动规划的效果,如同他当年减肥一样,立竿见影。
与传统的国内教育不同,培养自己兴趣能力的课外活动和展现自我魅力的文书写作,在美国申请中与考试分数占据同等的位置。可是很多出国党往往因为高一高二时迷恋高分而忽略了自己课余生活的安排,或者因为缺乏目标而导致课外活动零散而不具有针对性。
因为这些正式申请前的战略性失误导致很多申请者吃了大亏,于是徐抱一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哥大的教学理念做的的课外活动,可谓是文科与理科兼顾,学术与创意并存。
研究陀螺的转速与参加辩论比赛:平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徐抱一对自己申请时的定位非常清楚:一个热爱文科的理科生。
所以在IB课程中,他大部分选择了理科以突显自己的优势。其中一门IB的物理课程有一个要求,就是让学生们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且从研究课题到实验方向都需要学生自己确定。徐抱一受到电影《盗梦空间》中旋转不停的陀螺的启发,决定研究陀螺重量与转速之间的关系。
高二时,他经常整个下午都泡在实验室里研究论文里所提到的各项参数。重复的演算不但没有取代他对实验本身的享受,反而通过论文呈现出他对学术研究的热忱,使他收获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沉迷与学业研究的同时,徐抱一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英文学术辩论活动。一年多的辩论经历中,他研究过的问题包括核能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中国经济发展及贫富差距等等。通过辩论展示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思维的敏捷以及公众演讲的能力。徐抱一多次被评为优秀辩手。
辅导北京藏族学校学生:看到我们社会的另一面
在申请初期,徐抱一察觉到自己课外活动中的公益类活动有所缺乏,所以他根据自己当时的学术兴趣——中国民族问题,选择了到北京的一所藏族学校支教。
这样每周四五个小时的教学持续了一年的时间。而这段经历也让徐抱一对之前主流的民族问题观点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们误以为我们之间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喜欢相似的东西,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等。其实我们很多以为的民族间的差距,是因为我们过于宣传彼此的不同才出现的。”
从这次经历,徐抱一学会了尊重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的信仰和文化,而这些体会不仅让他的简历有了一个更精彩的项目,还让他申请大学时的文书有了新颖的素材。
学校操场放飞孔明灯比赛: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
作为ICC science club的leader,徐抱一在高二的时候举办了一个放孔明灯的比赛。放孔明灯的比赛初衷旨在鼓励同学们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制作一个上升速度最快的孔明灯。
徐抱一和他的团队机智的将提供的孔明灯的制作材料变为了可盈利的商业环节,使得这个活动既挑战大家的物理知识又能满足大家浪漫的校园情怀。同时,还可以让ICC社团得到持续的支持和发展。
每一个活动背后都会有活动负责人与校方不断地协调。老师们因担心操场上使用明火会带来突发险情,所以一开始制止了这个活动的实行。徐抱一和他的团队特地制定了一份详细的灾情应急处理报告。经过与中外方校长反复的交流,才获得了操场上使用明火的批准。
这一次活动的灵感其实是来源于ICC之前的一个学术活动:Water Rocket Competition。徐抱一正是抓住了生活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借鉴一个雏形加工放大后,形成了一个可盈利的学术娱乐活动。
这场活动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加了一抹憧憬与亮色,让大家得以在申请季前,将愿望写入孔明灯,看着它们缓缓升入天空。
赴哥大参加Ventures商学暑期项目:开启了去哥大的门
高中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是充盈自己经历最关键也是最后一个机会。在徐抱一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哥大暑期商学项目Ventures的创始人来到人大附中国际部拜访。因为一直坚定地想去哥伦比亚大学,徐抱一便抓住了这次机会。
两个星期的赴美学习中,他不仅亲身体验了哥大的课堂环境,并且还与哥大的教授和同学们一起生活、交流。“那两周让我觉得哥大的教授和学生离我并没有那么遥远,我就像他们其中的一份子。在哥大的经历让我觉得我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他在暑期项目出色的学术能力也为他赢得了哥大教授的青睐,并为他写了一份极有分量的推荐信:“徐抱一是我在哥大教得最好的学生之一。”
从徐抱一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明确的自我定位与长期活动规划,在申请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你也能向常青藤迈进。